2025年6月24日,全球烟草行业减害趋势持续升温,各国监管政策与技术创新共同推动着烟草市场的变革。在中国,烟草企业加速布局减害产品,南京雨花石烟批发商等一线渠道商也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据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电子烟及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8.7%,成为烟草行业新的增长点。
记者今日走访南京雨花石烟批发商时了解到,该批发商已将减害产品列为重点推广品类,并与多家烟草企业达成合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批发商负责人表示:“传统卷烟市场趋于饱和,减害产品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不仅增加了电子烟和加热不燃烧产品的库存,还针对不同消费者推出了个性化推荐方案。”
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发布的《2025年烟草行业减害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减害产品的监管方向。文件指出,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同时要求减害产品必须符合“低焦油、低尼古丁、低有害物质”的三低标准。中国烟草总公司下属多家科研机构已启动新一轮减害技术研发,其中北京中烟院研发的“低焦油卷烟”样品在实验室测试中,有害物质含量较传统卷烟降低了42%。
国际市场方面,美国FDA在6月18日批准了英国英美烟草公司旗下“Glo”加热不燃烧产品的全面上市申请,标志着该类产品在美销售迎来重大突破。反观国内,尽管加热不燃烧产品尚未完全放开,但电子烟市场已呈现爆发式增长。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电子烟市场规模达到327亿元,其中尼古丁盐雾化器占比超过65%。
在消费者层面,减害趋势也引发了热烈讨论。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街头随机采访了30位烟民,其中21人表示愿意尝试减害产品。“传统香烟味道太冲,电子烟相对温和,而且价格也差不多。”一位在广州工作的程序员说。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对减害产品的价格敏感度较高,南京雨花石烟批发商反映,定价在200元/条以下的减害产品更受市场欢迎。
法律合规层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将于2025年9月1日施行,其中新增“减害产品需标注‘本产品有害物质含量低于传统卷烟50%以上’”的强制性规定。法律专家指出,这一条款将有效引导消费者做出更健康的选择,同时防止企业虚假宣传。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烟草市场报告》显示,已有3家知名品牌因未如实标注减害数据被市场监管部门约谈。
业内专家对减害趋势持谨慎乐观态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研究员吴某表示:“减害不等于无害,但相比传统卷烟,这些产品确实提供了更优的选择。关键在于监管要跟上,确保企业不夸大效果。”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在6月20日的线上研讨会上强调,各国在推广减害产品时,必须同步加强传统烟草的控烟措施,避免“曲线复吸”现象。
值得关注的是,南京雨花石烟批发商等区域性批发商正在探索“线上+线下”的新零售模式。该批发商的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减害产品线上销售额占比已从年初的15%提升至35%,其中加热不燃烧产品贡献了最大份额。批发商还与社区便利店合作,设立“减害产品体验角”,通过试吸活动吸引传统烟民尝试新选择。
行业市场行情方面,2025年6月,国内主要减害产品价格区间为180-350元/条,其中加热不燃烧产品平均售价为288元,电子烟则为215元。一位长期跟踪烟草市场的分析师指出:“价格是当前减害产品普及的主要障碍,但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效应显现,未来2-3年内有望降至传统卷烟水平。”
在记者的采访中,多位消费者对减害产品的效果评价不一。一位在南京雨花石烟批发商处购买电子烟的市民表示:“刚开始觉得没劲,但适应一周后就觉得比真烟舒服多了。”相反,有烟民认为:“加热不燃烧产品味道太淡,根本提不起精神。”这种差异也反映了减害产品在口味、尼古丁含量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为烟草企业提供了创新方向。
监管报道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减害产品相关违法案件187起,主要涉及无证经营和虚假宣传。江苏省烟草专卖局在5月的一次专项行动中,查处了南京雨花石烟批发商附近一家非法销售加热不燃烧产品的店铺,没收产品23箱,罚款12万元。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减害产品市场扩大,监管难度也将增加,需要建立更完善的追溯体系。
多位烟草法律专家建议,未来应建立“减害产品分级制度”,根据有害物质降低比例划分为不同等级,并设置差异化税收政策。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主任刘某表示:“减害产品不是烟草的救命稻草,而是行业转型的必经之路。政策制定者需要在健康效益与市场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记者在南京雨花石烟批发商处还注意到,该批发商正在与当地医院合作开展“减害产品替代疗法”试点,为有戒烟意愿的烟民提供专业指导。这一举措反映了行业从单纯销售向健康服务转型的趋势。据批发商统计,参与试点的烟民中,有28%成功将每日吸烟量减少50%以上。
综合来看,2025年6月24日,烟草行业减害趋势在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三重作用下加速发展。南京雨花石烟批发商等一线渠道的积极应对,既反映了行业的适应能力,也揭示了减害产品普及面临的现实挑战。随着更多企业和消费者参与其中,烟草减害之路将逐渐清晰,但距离真正实现“低害吸烟”的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