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全国烟草行业迎来新一轮专卖政策调整,市场监管力度持续加码。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通报,近期针对非法烟草流通的专项整治行动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重点打击“微时代烟批发商”等新型网络销售渠道,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此次行动中,多地执法部门联合公安、网信等多部门,共查处非法销售烟草案件237起,涉案金额超5000万元,其中不乏利用社交平台进行隐蔽交易的“微时代烟批发商”。
记者今日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城市发现,烟草专卖政策收紧后,市场反应迅速。在北京朝阳区某大型超市,记者看到烟柜前贴有醒目的“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标识,店员表示:“现在进货渠道严格,每一包烟都有扫码记录,一旦扫码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而在上海徐汇区,一家连锁便利店店主透露,近期烟草局突击检查频次增加,尤其对电子支付交易进行重点监控,以防止“微时代烟批发商”利用扫码支付逃避监管。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主任李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此次政策调整的核心在于‘源头追溯+终端监管’双管齐下。《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后,对网络销售烟草的界定更加明确,特别是对个人通过社交平台代购香烟的行为,已明确纳入违法范畴。”他强调,消费者在社交平台看到的“微时代烟批发商”往往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渠道发布“特价中华”“低价利群”等广告,实际销售的都是非法渠道流入的烟草产品,不仅存在税收流失问题,更可能因储存不当导致产品质量风险。
在市场行情方面,合规渠道的烟草价格保持稳定。记者走访发现,一包中华(硬)售价仍为70元,利群(新版)为50元,双喜(硬经典)为30元,但部分偏远地区由于物流成本上升,价格略有上浮。烟草行业分析师王磊表示:“专卖政策趋严,短期内可能导致合规渠道供应紧张,但长期看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微时代烟批发商’的打击,能有效遏制低价竞争,维护市场公平。”
多位消费者对政策调整持不同态度。在北京工作的张先生表示:“以前在微信上能买到比超市便宜5-8元的香烟,现在虽然贵了点,但至少放心。”而长期吸烟的刘女士则认为:“‘微时代烟批发商’确实该管,我表弟就因为卖假烟被抓,但政策执行时也要考虑消费者实际需求,比如长途司机急需香烟时,正规渠道购买不便。”
在广东汕头,记者发现当地烟草局创新监管方式,推出“扫码举报”小程序,市民可实时上传疑似非法售烟线索。汕头市烟草专卖局陈局长介绍:“通过技术手段,我们已经锁定了30余个‘微时代烟批发商’群组,涉及成员超千人。这些群组通常使用暗语交易,如‘老烟民’代指‘中华’,‘小王子’指‘玉溪’,但系统升级后,这类关键词会被自动标记。”
与此同时,合法烟草企业也在积极适应新规。记者联系到某省级烟草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对方透露:“我们正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发‘电子烟柜’,消费者通过身份证实名认证后,可24小时自助购烟。这种模式既能满足即时需求,又符合专卖政策要求。”该负责人还提到,今年上半年,该公司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烟产品全链路追溯,每包烟从生产到销售的信息都可查证。
在法律合规层面,新修订的《烟草专卖品准运证管理办法》已于本月生效,明确禁止通过私人快递邮寄烟草制品。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刘芳表示:“近期审理的案件中,有‘微时代烟批发商’通过‘人肉带货’方式跨省运输香烟,这种规避行为已构成走私烟草专卖品罪,最高可判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针对“微时代烟批发商”这一现象,多位业内专家呼吁加强综合治理。中国烟草经济研究所所长赵伟指出:“除了打击非法销售,还应研究如何满足特殊场景需求,比如高速公路服务区、偏远山区等地的合理购烟渠道建设。”他建议,可借鉴国际经验,在严格执行专卖制度的同时,探索‘烟草服务点’模式,由政府指定机构提供限量供应。
在杭州,记者注意到烟草局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开展的“阳光售烟”行动已初见成效。杭州烟草公司推出的“智慧烟柜”覆盖全市200余个社区,消费者刷脸即可购买,系统自动记录购买频次。市民王女士表示:“虽然价格比便利店略高,但再也不用担心买到假烟,而且系统会提醒我每月吸烟量。”
随着政策持续落地,烟草行业正进入精细化监管时代。“微时代烟批发商”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但专家提醒,新型规避手段可能随之出现。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张华表示,下一步将重点研究电子烟、代工品牌等领域的监管衔接,确保烟草专卖制度在数字化时代依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