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姚梦瑶

热门聚焦:潮流 天之烟批发拿货已成为社群文化新风尚,蔚然成风

姚梦瑶 2025-06-24 5

2025年6月24日,烟草行业社群文化迎来新动态,多地烟民和从业者围绕“天之烟批发拿货”话题展开热议。据记者走访发现,随着《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后的细则逐步落地,部分省市烟草专卖局对批发渠道的监管趋严,但“天之烟批发拿货”这一传统模式仍在地下市场悄然延续,引发行业内外关注。

上午9时,记者在广州市越秀区某烟草零售点采访时,店主老王(化名)坦言:“现在正规渠道拿货手续越来越复杂,很多小商户还是习惯找‘天之烟批发拿货’的中间商,虽然价格比官方指导价高5%-8%,但流程快,还能拿到一些限产特供款。”他提到的“天之烟”并非特指某品牌,而是泛指通过非官方渠道流通的高端香烟批发网络。据市场行情报道,近期“天之烟批发拿货”的“中华”硬盒批发价已涨至每条750元,较五一节前上涨20元。

中国烟草总公司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数据佐证了这一趋势:全国烟草批发总额同比增长3.2%,但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交群组进行的“天之烟批发拿货”交易量环比下降12%。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明(化名)接受采访时指出:“新规明确要求线上交易必须接入‘烟草电子追溯系统’,这直接切断了大部分灰色渠道。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从业者开始利用‘直播带货’等新形式规避监管。”

在消费者端,社群文化的分化尤为明显。记者在“烟民圈”微信群中看到,一位自称“老烟枪”的网友发帖称:“现在‘天之烟批发拿货’的‘利群’(2025版)才220一包,比店里便宜30块,但包装上多了个防伪贴,怕是假货。”另一位“卷烟鉴赏家”则引用《烟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第十七条反驳:“正规渠道的防伪码应该能追溯至生产批次,你拿的可能是套牌货。”

烟草行业专家、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李教授分析称:“‘天之烟批发拿货’现象本质是供需矛盾在监管缝隙中的投射。2025年1月实施的《电子烟与卷烟市场监管衔接办法》虽然填补了部分空白,但传统烟草的批发体系仍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他建议:“应当建立类似药品的分级溯源体系,对零售终端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管理。”

下午3时,记者在北京朝阳区某写字楼地下停车场目睹了一场“天之烟批发拿货”的现场交易。一名自称“老K”的男子向购货商展示手机里的电子合同:“现在必须用‘云合同’系统,但货款还是走私人账户,这样税务局查不到。”他透露,近期通过这种模式交易的“玉溪”软包每条利润在50元左右,月均走货量约500条。

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的调研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因“天之烟批发拿货”导致的假冒伪劣投诉量同比增长37%,其中不乏“利群”、“双喜”等主流品牌。一位被假冒“中华”导致肺部不适的消费者刘女士(化名)向记者控诉:“包装印刷粗糙,焦油含量比标注值高出近一倍,现在肺部CT显示磨玻璃结节。”

面对监管压力,部分“天之烟批发拿货”网络开始转型。在“烟草从业者交流”论坛上,一位ID为“物流老张”的用户分享经验:“现在把货先发给云南的物流中转站,再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分散到各地,这样就算被查,损失也有限。”这种模式与2019年《烟草专卖品准运证管理办法》中关于“跨省运输需双人押运”的规定形成鲜明对比。

烟草商业协会秘书长王健(化名)在内部会议上透露:“协会正在推动‘烟草社群文化白皮书’项目,计划将‘天之烟批发拿货’等非正规交易纳入行业自律范围。通过建立黑名单制度,引导从业者转向合规渠道。”他特别提到:“像‘黄山’、‘红塔山’这类地方品牌,其批发价格在正规渠道的透明度已达85%,消费者可以通过‘扫码溯源’系统验证真伪。”

截至发稿时,记者在“天之烟批发拿货”相关的社交媒体群组中发现,部分群主已开始要求入群者签署“自律承诺书”,内容包含“不销售假冒伪劣”、“不向未成年人售烟”等条款。这一现象似乎预示着,即便在灰色地带,烟草社群文化也在悄然进行自我调整。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姚梦瑶本文地址:https://www.luoyiteng.com/article/32067.html发布于 2025-06-2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霺叔说烟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