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北京—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初夏午后,烟草行业似乎正悄然掀起一股“怀旧潮”。从北京烟厂的老厂房到上海街头的烟草专卖店,再到社交媒体上关于“老牌子”的讨论,一股关于烟草行业过往岁月的集体记忆正在被重新唤醒。而在这股怀旧风潮的背后,是行业在严格监管下的微妙平衡,以及消费者对传统烟草品牌与新兴无烟产品之间选择的两难。
“元烟哪里卖?”——这个问题在今天的烟草圈里,已经成为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提问。它既反映了消费者对无烟产品的兴趣,也折射出烟草行业在转型期的迷茫。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尽管国家烟草专卖局近年来对电子烟等新兴产品的监管日趋严格,但市场上关于“无烟替代品”的讨论从未停止。一位在北京朝阳区经营烟草专卖店的老店主告诉记者:“现在问‘元烟哪里卖’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想找的不是传统的香烟,而是那些打着健康旗号的新玩意儿。”
与此同时,传统烟草品牌也在努力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618”购物节期间,一些老牌香烟如“中华”、“利群”等品牌,依然稳居烟草类商品销售排行榜的前列。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些品牌的线上销售渠道受到了严格的监管,许多电商平台已经下架了所有烟草制品,转而推荐“戒烟辅助工具”或“无烟生活”相关产品。一位长期关注烟草行业的业内人士指出:“这是监管政策带来的必然变化,但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依然存在。”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老烟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在北京一家社区活动中心,记者遇到了正在参加“戒烟互助小组”的王大爷。他告诉记者:“我抽了一辈子烟,从‘大前门’到‘红塔山’,牌子换了不少,但最近身体不好,真的想戒了。不过,有时候看到老朋友递过来的‘老牌子’,还是忍不住。”王大爷的话,道出了许多老烟民的矛盾心理。
与王大爷形成对比的是,一些年轻消费者则对烟草行业的怀旧情怀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在上海一家高校附近,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大学生。其中一位名叫李明的学生表示:“我们这一代人对传统香烟的兴趣不大,更关注的是健康。不过,如果有机会了解烟草行业的历史,比如参观一些老烟厂,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这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一代对烟草行业的认知正在发生转变。
在行业层面,烟草企业的应对策略也各不相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大型烟草企业已经开始布局无烟产品市场,如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等。而另一些企业则选择坚守传统,通过推出限量版老品牌纪念香烟等方式,唤起消费者的怀旧情绪。中国烟草总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怀旧情怀是烟草行业的一种文化现象,但我们必须在合规的前提下,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烟草行业的怀旧情怀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质疑这种“怀旧”是否是一种变相的营销手段。一位网友评论道:“现在烟草企业都在强调‘老牌子’,是不是想通过怀旧情怀来掩盖健康风险?”针对这一质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位专家表示:“烟草行业的怀旧营销确实存在一定风险,但消费者应该理性看待。戒烟仍然是保护健康的最有效方式。”
在监管层面,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日发布的新规进一步明确了烟草制品的营销边界。根据新规,所有烟草制品的包装上必须标注“吸烟有害健康”等警示语,同时禁止任何形式的烟草广告和促销活动。一位参与新规制定的官员告诉记者:“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消费者更加理性地看待烟草产品,尤其是那些打着怀旧旗号的营销行为。”
回到最初的问题:“元烟哪里卖?”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市场上关于无烟产品的讨论越来越多,但真正合规、可靠的无烟替代品仍然有限。一位在医药行业工作的张女士告诉记者:“我尝试过几种无烟产品,但效果都不理想。看来,戒烟还是要靠自己。”她的经历,或许代表了大多数消费者的真实感受。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走访了一家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烟草专卖店。店主李师傅告诉记者,尽管近年来烟草行业经历了诸多变革,但老顾客们对“老牌子”的喜爱依然没有改变。“每天下午,总有一些老顾客来店里坐坐,聊聊过去的故事,顺便买包‘红塔山’或者‘白沙’。这种情怀,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李师傅的话,或许正是烟草行业怀旧情怀最真实的写照。
随着夕阳西下,烟草行业的怀旧情怀仍在继续。但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无论是传统烟草品牌还是新兴无烟产品,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而消费者,则将在健康与情怀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至于“元烟哪里卖”的问题,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找到更明确的答案。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城市,一位名叫刘强的年轻人正在网上搜索“元烟哪里卖”。他告诉记者,自己最近开始尝试一种新的无烟产品,希望能够逐渐摆脱对传统香烟的依赖。“我知道这很难,但为了健康,我必须试试。”刘强的故事,或许正是烟草行业怀旧情怀背后,最值得关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