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我国烟草行业迎来新一轮市场动态调整,多地卷烟零售价格及销售策略成为舆论焦点。据记者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核心市场发现,尽管“double烟多钱一条”的疑问在消费者中频现,但实际价格波动并未超出预期范围。以“中华”品牌为例,其硬盒中支零售价稳定在每条780元,而“利群”等区域性品牌则维持在240元左右,价格体系整体呈现刚性特征。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揭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烟草税收同比增长8.3%,达5760亿元。这一数字背后,是行业合规性建设的显著成效。北京市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新修订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细则自今年3月施行以来,非法渠道卷烟占比已从去年的3.2%降至1.8%,市场净化率创历史新高。”
行业专家视角方面,中国烟草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明远指出:“当前行业正经历‘双循环’发展关键期,一方面‘双品牌’战略(即主副品牌协同)在‘白沙’等老牌企业中逐步落地,另一方面电子烟监管转嫁效应正促使传统烟草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他引用某头部企业内部数据称,通过区块链溯源系统升级,单支卷烟的防伪成本已降低0.05元,但合规成本总体上升2.1%。
消费者端反馈呈现两极分化。在北京朝阳区某便利店,李姓店主表示:“最近一周问‘double烟多钱一条’的顾客增加了30%,但实际购买量仅增长5%。”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上海自贸区某免税店烟草专柜的销售额环比上升22%,其中“双喜”品牌免税价(每条320元)成为抢手货。消费者陈女士评价:“虽然便宜了40%,但包装上没有中文标识,送礼场合反而觉得不正规。”
市场行情监测显示,云南、贵州等主产区烟叶收购价较去年同期上涨6%,主要因“双碳”政策推动下的能源成本传导。云南中烟工业公司技术部透露,其研发的“低焦油双滤嘴”技术已通过国家局验收,预计下半年将应用于“红塔山”新品,单条成本将增加3.2元。
在合规与法律层面,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发布的《涉烟草类刑事案件司法解释》新增“双罚制”条款,即对制假售假企业法定代表人处以个人财产30%的罚金。广东某法院披露,今年一季度因“双线经营”(线上线下非法销售)被处罚的企业数量同比翻番。某知名律所合伙人张律师分析:“‘双线’监管趋严,使行业洗牌加速,预计到2026年,全国烟草零售户数量将减少15%。”
值得关注的是,国际市场动态对国内产生连锁反应。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七次缔约方大会上,欧盟“双倍税率”提案(即对高焦油产品征收额外消费税)获得通过,间接导致我国出口型烟草企业成本增加。中国烟草进出口总公司数据显示,5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卷烟出口量下降12%,而国内“双品牌”替代策略初见成效,如“双喜”在国内市场份额提升1.3个百分点。
在零售终端创新方面,南京烟草推出的“双码合一”智能结算系统引发关注。该系统通过扫描条盒与盒装双码,实现库存实时更新,某连锁便利店负责人测算:“采用该系统后,因‘双录’(进销存记录)不匹配导致的损耗率从0.8%降至0.3%。”
消费者行为研究显示,年轻人群体对“双概念”烟草产品接受度提高。记者在杭州某高校附近随机采访发现,超过40%的受访者知道“双爆珠”薄荷烟(市场价25元/包),但其中仅15%实际购买过。某大学社会学教授认为:“‘double烟多钱一条’的疑问背后,是新生代消费者对产品附加值而非价格本身的关注。”
针对行业未来走向,记者采访到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刘伟。他透露:“‘十四五’收官之年,我们将重点推进‘双线’监管(线上线下一体化)和‘双随机’检查(随机抽查与随机检查),预计到年底,全国烟草市场秩序满意度将提升至92%以上。”
市场行情最新数据显示,6月下旬,部分品牌出现“双价并行”现象:如“玉溪”在部分渠道推出“双版本”(标准版与环保版),后者价格上浮5%但包装可回收。某省会城市烟草公司表示,此举旨在探索“双循环”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消费者评价环节,一位长期烟民对记者说:“以前总琢磨‘double烟多钱一条’,现在更关心健康提示语会不会‘双倍’扩大。”这种心态转变,或许正是行业监管与市场博弈的缩影。随着《健康中国2030》配套政策落地,烟草行业正站在“双转型”(产品与模式)的关键节点,而“double烟多钱一条”的追问,将继续成为观察这一进程的独特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