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随着全国烟草市场持续调整,AI技术对传统烟草行业的渗透日益加深,行业群体画像成为监管与市场关注的焦点。记者今日走访多地烟草市场,发现从生产端到零售端,数字化手段正重塑行业生态,而“黑兰州烟批发拿货”等灰色链条的活跃,则引发监管层与消费者的双重担忧。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大型烟草批发市场,记者以普通商户身份咨询“黑兰州烟批发拿货”事宜,一名摊主迅速回应:“现在价格涨了,一条要160元,但量大可以优惠到145元。”该摊主表示,部分渠道通过跨境电商或保税区走私,避开国内价格体系,但“最近查得严,得走小批量快周转”。据市场监管总局近期通报,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共查处烟草类走私案件237起,涉案金额超2.3亿元,其中“黑兰州”等低价烟成为打击重点。
烟草行业专家、中国烟草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明(化名)接受采访时指出:“AI画像技术虽能精准预测消费趋势,但被不法分子利用时,可能加剧市场分割。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低消费群体偏好,定向推送走私烟信息。”他引用2024年《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报告数据称,我国电子烟及传统卷烟的非法贸易比例仍占合法市场的12%左右,而AI算法的隐蔽性让监管难度倍增。
记者在广东省珠海市采访到一位不愿具名的“黑兰州烟批发拿货”客户,他坦言:“虽然正规渠道‘兰州’一条要210元,但走私烟能省一半多,而且现在微信群里直接对接,甚至支持货到付款。”然而,他补充道:“上周一个同行被抓,说是‘大数据刷单’被烟草局盯上,罚款5万。”这一案例反映出,监管部门正通过AI技术追踪异常交易模式,如高频小额批发、跨区域异常订单等。
在消费者端,群体画像的精准度引发争议。杭州某高校学生小陈告诉记者:“学校附近的便利店最近用AI人脸识别推荐烟品,我每次买烟都会被问‘是否需要尝试新品’,感觉隐私被侵犯。”中国消费者协会2025年5月发布的《个人信息保护与商业应用报告》显示,超60%的受访者对烟草行业的AI画像技术表示担忧,认为其可能诱导青少年吸烟。
与此同时,合规市场也在积极应对。位于上海市的“云烟”品牌旗舰店引入“区块链溯源+AI监控”系统,店长王女士介绍:“每包烟都有唯一二维码,系统会自动比对顾客年龄、购买频率,一旦异常立即报警。”记者注意到,店内“黑兰州烟批发拿货”相关搜索被系统屏蔽,取而代之的是官方新品推荐。中国烟草总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报告显示,通过技术升级,全国零售终端合规率已提升至96.8%。
在政策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于本月发布,拟将“利用AI技术诱导消费”纳入处罚范围,最高可处货值金额3倍罚款。北京市烟草专卖局法制科工作人员透露:“已建立AI监管沙盒,允许企业在限定条件下测试算法,但任何涉及未成年人或虚假优惠的画像应用将被立即叫停。”
“黑兰州烟批发拿货”现象的持续存在,折射出行业转型期的矛盾。一位长期研究消费行为的学者指出:“传统烟草的生存逻辑正在被颠覆,一方面是技术赋能合规经营,另一方面是灰色市场利用技术漏洞。这要求监管不仅要‘看得见’,还要‘算得清’。”
记者在南京烟草市场调研时发现,部分商户开始转向“高端定制烟”业务,通过AI分析顾客口味偏好,提供混合型卷烟小批量生产。南京卷烟厂技术总监表示:“合规创新是出路,比如我们推出的‘智能减害烟’,通过AI控制焦油释放量,单条售价高达380元,但合法合规。”
在云南玉溪,当地烟农对市场变化感受深刻。一位姓张的烟农告诉记者:“去年AI预测需求下降,我们改种香料烟,虽然亩产减半,但每公斤能卖到48元,比普通烟叶贵30%。”这种“需求侧画像指导供给侧调整”的模式,被行业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然而,消费者评价呈现两极分化。北京某企业高管老刘认为:“AI推荐让我更快找到符合口味的新品牌,但价格透明度不够,有时同款烟在不同店差价20元。”而成都的“老烟枪”赵师傅则抱怨:“现在扫码购烟太麻烦,不如以前直接给钱拿货方便。”
截至发稿,记者在“黑兰州烟批发拿货”相关贴吧发现,部分帖子被平台删除,但仍有用户通过私信传递信息。这一现象提示,在AI时代,烟草行业的监管与市场博弈将持续升级,而群体画像技术究竟会成为“锁”还是“钥匙”,仍有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