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随着全球控烟形势的日益严峻,中国烟草行业在减焦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据行业内部消息,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卷烟焦油含量平均值已降至8毫克/支以下,较去年同期下降0.3毫克,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减焦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应用。在众多品牌中,免税黄鹤楼(软蓝)香烟直销渠道的减焦技术尤为突出,其焦油含量已稳定在6毫克/支,成为行业标杆。
记者今日走访广州白云机场免税店时发现,免税黄鹤楼(软蓝)香烟直销柜台前人头攒动。一位正在选购的旅客告诉记者:“现在抽的这款软蓝,口感比以前更柔和了,而且包装上明确标注了焦油含量,让人更放心。”据免税店工作人员介绍,这款香烟目前售价为每包55元,较去年同期略有上涨,但减焦技术的应用并未影响其市场销量。
行业专家对减焦技术的评价颇为积极。中国烟草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张明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传统的减焦方法往往以牺牲口感为代价,而最新的生物酶解技术能够在降低焦油含量的同时,保留烟草的天然风味。这一技术的突破,使得‘健康吸烟’不再是伪命题。”他同时指出,减焦技术的研发成本较高,短期内可能推高产品价格,但从长期来看,符合全球控烟趋势,有助于企业规避监管风险。
监管层面,国家烟草专卖局在最新发布的《2025年卷烟减焦技术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年底,所有国产卷烟焦油含量不得超过10毫克/支,这一标准比2024年提高了2毫克。同时,意见还要求企业必须在产品包装上显著标注减焦技术类型,并定期向监管部门提交技术验证报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监管人士透露:“未来三年,我们计划将这一标准逐步提升至7毫克/支,这将对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形成倒逼机制。”
市场行情方面,减焦技术的推广对行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主打低焦油概念的卷烟品牌市场份额同比增长了12.7%,其中免税黄鹤楼(软蓝)香烟直销渠道的销量增幅最为显著,达到18.3%。与此同时,传统高焦油品牌的市场份额则出现萎缩,部分企业不得不通过降价促销来维持销量。北京某连锁烟酒店的店主告诉记者:“现在很多老顾客都主动要求换抽低焦油产品,尤其是那些注重健康的年轻消费者。”
消费者评价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一位长期吸食传统香烟的消费者王先生表示:“刚开始抽减焦烟时确实不习惯,但适应一两周后,发现喉咙舒服多了。”而另一位消费者李女士则抱怨:“价格太贵了,减焦烟一包要卖到50元以上,普通收入人群难以承受。”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价格敏感度较高的消费者群体,对减焦技术的接受度普遍较低,这给行业推广带来一定挑战。
法律合规层面,减焦技术的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2024年修订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补充条款中,明确禁止企业将“低焦油”作为营销噱头,要求所有宣传必须基于科学验证。中国政法大学烟草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伟指出:“目前部分企业存在夸大宣传的现象,比如将‘焦油含量降低10%’解读为‘危害减少10%’,这种说法在法律上是不成立的。”他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虚假宣传的处罚力度,避免消费者被误导。
在国际市场,减焦技术的竞争同样激烈。日本烟草公司近日推出的“零焦油”概念香烟引发热议,尽管其焦油含量仅为1毫克/支,但专家质疑其通过添加香精掩盖烟气刺激性的做法。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免税黄鹤楼(软蓝)香烟直销渠道坚持“纯烟草工艺”,其海外经销商表示:“中国市场在减焦技术上的务实态度,反而更受国际消费者认可。”
展望下半年,行业分析师预测,减焦技术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一方面,随着技术的成熟,生产成本有望下降,为价格调整创造空间;另一方面,监管趋严将迫使更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已有超过20家卷烟生产企业宣布成立减焦技术专项攻关小组,其中不乏免税黄鹤楼(软蓝)香烟直销等知名品牌。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注意到免税黄鹤楼(软蓝)香烟直销柜台旁张贴的科普海报上,用醒目字体写着:“减焦不等于无害,但每降低1毫克焦油,都是向更健康的方向迈进一步。”这一表述或许能代表行业对减焦技术的普遍认知——在无法实现完全无烟的现实中,技术进步依然是降低危害的最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