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烟草行业消费分级现象持续引发市场热议。据最新行业数据显示,尽管全球范围内控烟政策不断收紧,但中国烟草市场仍呈现出明显的消费分层趋势,高端与低端产品两极分化现象日益显著。记者今日走访多地烟草专卖店及零售终端,发现“一包烟的批发价”已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而不同价格区间的产品在包装设计、营销策略及消费者群体上均呈现出差异化特征。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大型烟草专卖店内,记者注意到,高端香烟品牌如“中华”和“利群”的柜台前人流量明显多于低端产品区域。店员李女士表示:“现在很多年轻人和商务人士更倾向于购买价格在50元以上的香烟,尤其是包装设计精美、限量版的产品更受欢迎。”她透露,高端产品的“一包烟的批发价”通常在20元左右,而零售价则普遍超过50元,利润空间较大。相比之下,10元以下的低端香烟销量虽稳定,但消费者多为低收入群体或特定区域的烟民。
行业专家分析指出,消费分级现象与烟草税收政策密切相关。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后的规定,各地烟草价格体系进一步规范化,高端产品因消费税较高,价格优势减弱,但品牌溢价能力增强。中国烟草总公司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20-50元价格区间的香烟销量同比增长8.3%,而10元以下产品销量则同比下降2.1%。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趋势反映出消费者对健康风险与经济压力的权衡,部分烟民选择高价产品,既是对品牌形象的追求,也是对“少抽好抽”理念的认同。
记者采访了三位不同消费层次的烟民。35岁的张先生表示:“我月薪过万,每天抽一包中华,虽然贵,但包装和口感都不错,也能体现身份。”而58岁的王大爷则坦言:“我退休金不高,就买5元的黄山,抽得惯,没必要浪费钱。”此外,一位90后大学生小陈透露,他偶尔会和朋友尝试30元的“玉溪”,但经济紧张时会退回10元左右的平价烟,“价格差距太大,消费分级太明显了。”
市场监管部门对消费分级现象持谨慎态度。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发布的《2025年烟草市场秩序整治报告》显示,各地已加强对低价烟的监管,防止“散装烟”等非法产品扰乱市场。北京市烟草专卖局一位工作人员强调:“虽然消费分级是市场行为,但必须确保所有产品符合国家标准,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向低端市场。”
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格局也在消费分级背景下发生变化。记者注意到,部分二线品牌如“双喜”和“红塔山”通过推出中端产品线,试图填补高端与低端之间的空白。某烟草企业市场部经理透露:“我们今年主推的‘双喜(硬经典)’定价18元,‘一包烟的批发价’约7元,目标人群是追求品质但预算有限的消费者。”这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断层问题。
国际市场动态同样值得关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全球烟草消费分级趋势与中国类似,但各国政策差异导致分级程度不同。例如,英国通过高额税收将低端烟价格提升至15英镑以上,而印度则因税收政策宽松,5卢比以下的低价烟仍占市场主导。相比之下,中国通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要求,逐步压缩低价烟比例,2025年目标是将10元以下产品占比降至15%以下。
法律合规层面,律师张伟指出:“《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烟草企业通过虚假宣传诱导消费分级,但实际执行中,品牌定位差异本身并不违法。关键在于是否涉及健康误导或针对未成年人的营销。”他建议消费者理性看待价格差异,避免因“面子消费”加重经济负担。
在消费者评价方面,电商平台数据显示,高端香烟的差评多集中于“价格虚高”,而低端产品则抱怨“口感粗糙”。一位长期关注烟草市场的独立分析师指出:“消费分级短期内难以逆转,但长期看,随着电子烟、减害产品等替代品的兴起,传统烟草市场可能面临重新洗牌。”
综合来看,2025年6月28日的烟草市场呈现出价格、政策与消费者心理交织的复杂局面。“一包烟的批发价”虽只是产业链一环,却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与公共健康治理的深层矛盾。无论是监管部门、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在这一分级体系中寻找平衡点,而未来走向仍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