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随着我国烟草行业监管政策的持续收紧,消费者行为模式与市场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记者今日走访多地烟草市场,结合最新行业数据与专家分析,试图勾勒当前烟草消费的全新画像。
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卷烟销量同比增长3.2%,但高端产品增速显著高于低端产品,其中“中华”“黄鹤楼”等品牌的高端系列销量增幅达12.7%。这一现象反映出消费升级趋势在烟草领域同样显著。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烟草专卖店观察到,尽管店内顾客流量较去年同期减少约15%,但单价在100元以上的产品占比已升至42%,远超2019年的28%。
在价格方面,各品牌价格体系呈现刚性调整。例如“中华(硬)”批发价稳定在100元/条,而“红玫”系列因原料成本上升,批发价普遍上调至68元/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红玫烟批发商电话”联系人表示:“近期原料成本上涨约8%,但受限于政府指导价,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记者尝试拨打多家“红玫烟批发商电话”核实,多数商家反馈近期订单量下降,但高端产品需求保持稳定。
消费者结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中国烟草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立新指出:“35-50岁的男性商务人士成为高端烟草消费主力,这一群体占总消费人群的37%,较五年前提升12个百分点。”记者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采访时,32岁的金融从业者李先生表示:“虽然价格较高,但为了商务场合的体面,仍会选择中华等品牌。”
与此同时,年轻消费群体呈现“两极分化”特征。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发布的《2025年青少年烟草使用调查报告》显示,18-25岁群体中,传统烟草消费比例下降至23%,但电子烟与加热不燃烧产品使用率上升至31%。杭州某高校大三学生张同学向记者坦言:“身边同学中,三分之一尝试过电子烟,主要原因是‘更时尚’且‘相对健康’。”
监管政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日益凸显。今年3月实施的《烟草制品包装标识新规》要求所有产品必须在包装显著位置标注“吸烟害健康”警示语,并禁止使用“低焦油”“淡味”等误导性描述。广东省烟草专卖局执法大队队长陈明介绍:“新规实施后,因违规标识被处罚的企业已超过50家。”
合规经营成为行业共识。记者采访的上海某烟草连锁企业负责人透露:“公司已投入2000万元升级防伪系统,确保所有产品来源可追溯。”但与此同时,灰色市场依然存在。据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查获的走私烟草案值同比增长22%,其中东南亚走私品占比较大。
在地域差异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消费升级趋势明显,而中西部市场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记者在成都采访时发现,当地烟草专卖店中50元/包以下产品占比达65%,一位店主表示:“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高端产品销售占比不足10%。”
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是另一显著变化。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5年控烟进展报告》指出,全国吸烟率已降至20.1%,较2020年下降2.3个百分点。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科主任刘伟分析:“医疗费用上涨促使更多烟民考虑戒烟,尤其是有慢性病家族史的人群。”
行业创新方面,减害技术成为研发重点。中国烟草总公司旗下企业今年投入研发的“低焦油”专利技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026年投放市场。但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玉明强调:“任何技术都无法完全消除烟草危害,控烟的根本仍在于减少消费总量。”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不同消费群体对烟草态度存在明显差异。一位退休教师表示:“现在年轻人对烟草的认知更加理性,这或许是积极变化。”而另一名卡车司机则认为:“价格涨了这么多,但品质没提升,感觉被‘收割’了。”
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深入实施,烟草行业面临的结构性调整仍将持续。北京市控烟协会会长张建宇表示:“未来三年,预计高端产品占比将继续提升,但总体消费规模将保持稳定或小幅下降。”
在今日的市场走访中,记者再次联系到多家“红玫烟批发商电话”,多数商家表示:“虽然价格上调,但销量基本持平,主要靠老客户维系。”这一细节或许正是当前烟草消费市场复杂格局的缩影——在政策、价格、健康意识等多重因素交织下,行业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