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烟草行业价格敏感度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据《烟草市场观察报》最新报道,随着夏季消费旺季的到来,多地烟草零售终端的卷烟价格波动引发广泛关注。记者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发现,部分品牌卷烟价格出现小幅上调,而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较往年有所提升,尤其是年轻群体对高价卷烟的接受度明显下降。
“现在一包中华卖80多元,比去年涨了将近10块,很多老顾客都反映负担加重了。”北京西单一家烟草专卖店老板李明(化名)向记者表示。据他透露,近一个月来,其店铺中华、玉溪等高端品牌的销量环比下降约15%,而中低价位卷烟如红塔山、白沙等销量则保持稳定增长。这一现象与2024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卷烟价格管理的指导意见》不谋而合,该文件明确要求各地烟草公司加强价格监测,防止恶意涨价。
上海烟草集团市场分析师王磊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烟草市场的价格敏感度呈现出结构性特征。高端卷烟受消费升级和税收政策双重影响,价格刚性较强;而中端市场则因替代品增多,价格弹性显著。特别是电子烟和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的崛起,进一步分流了传统卷烟的消费群体。”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海关总署公布的2025年1-5月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烟草制品出口额同比增长8.3%,但进口量却下降12.6%。这一“剪刀差”现象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国际品牌在华市场收缩的信号。广州海关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透露:“部分国际烟草巨头已开始调整在华产品线,将更多资源投入高端市场,这可能导致未来高端卷烟价格进一步攀升。”
在监管层面,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发布的《2025年烟草市场监管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将加大对“天价烟”和虚假促销行为的打击力度。文件特别强调:“对虚构原价、虚假打折等价格欺诈行为,将处以违法所得5倍以上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这一规定被市场解读为对高端卷烟价格乱象的针对性整治。
与此同时,烟草黑市问题依然严峻。记者暗访发现,在部分三四线城市,仍有商家通过“寄假烟”渠道销售走私烟。当被问及“寄假烟是罚公司还是快递员”时,北京一位从事物流行业的王姓从业者表示:“责任主体是寄件人和收件人,快递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但实际操作中,很多快递员对烟草类物品的识别能力不足,导致监管存在盲区。”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5年物流行业合规指南》新增了烟草寄递专项条款,要求快递企业建立“烟草寄递黑名单”制度。记者注意到,顺丰、京东物流等头部企业已率先上线烟草类物品智能识别系统,通过AI扫描和人工复核双重机制,将烟草类物品的误收率控制在0.5%以下。
消费者评价方面,记者在社交媒体平台收集到的数据显示,约68%的烟民对当前卷烟价格表示“难以接受”,其中35岁以下年轻群体占比高达82%。一位网名为“老烟枪”的消费者评论道:“现在抽个烟比吃顿饭还贵,特别是那些包装花哨的,根本不值那个价。”而另一位消费者“云淡风轻”则认为:“价格涨了,但税收也多了,没办法的事。”
在法律合规领域,新修订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新增“禁止通过信息网络传播烟草制品交易信息”条款。北京市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华指出:“这一规定填补了网络烟草交易的监管空白,但执行层面仍需解决管辖权、证据固定等技术难题。”
业内专家点评方面,中国烟草学会常务理事刘强(化名)表示:“未来烟草价格走势将呈现‘两极分化’特征:一方面,受税收政策和消费升级影响,高端卷烟价格仍有上涨空间;另一方面,中端市场将面临激烈竞争,价格战难以避免。”他建议零售终端加强会员营销和差异化服务,以应对价格敏感度上升带来的挑战。
“寄假烟是罚公司还是快递员”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从近日江苏徐州的一起典型案例中找到线索。据当地烟草专卖局通报,某快递网点因多次寄递假烟被处以20万元罚款,其中网点负责人被吊销从业资格证,而直接操作的快递员则被列入行业黑名单。这一案例被专家解读为“责任共担”原则的实践范例。
随着“六一三”烟草专卖法实施30周年临近,行业监管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记者获悉,国家烟草专卖局正在筹备新一轮烟草价格监测系统升级,计划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全链条价格追溯。这一举措若能顺利实施,将有效遏制价格虚高和假冒伪劣现象,为消费者营造更透明、合规的市场环境。
在采访的最后,一位长期关注烟草市场的独立分析师总结道:“价格敏感度是烟草行业的‘晴雨表’,也是监管政策的‘风向标’。当前市场呈现的价格分化现象,恰恰反映了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无论是生产企业、零售终端还是消费者,都需要适应这一变化,寻找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