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北京——随着“AI标题”这一新兴概念在烟草行业内的热度持续攀升,各大烟草品牌纷纷推出搭载智能技术的产品,试图在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寻求新的突破口。记者今日走访了北京多家烟草专卖店,并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及消费者,试图揭开这场“AI革命”背后的真相。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烟草专卖店内,记者见到了正在选购香烟的李师傅,他是一位有着20年烟龄的老烟枪。“以前抽烟图个味道,现在这烟都跟手机似的,还能‘智能’?”李师傅一边翻看着一款带有“AI控烟”标识的香烟包装,一边抱怨道。据了解,这款香烟内置了微芯片,能够根据吸烟者的呼吸频率和烟雾浓度,自动调节烟草的燃烧速度,从而减少有害物质的释放。
然而,这种“智能”香烟的售价并不便宜。据店员介绍,这款香烟的单盒价格为60元,是普通香烟的两倍以上。“刚开始卖的时候,不少人图新鲜来试试,但后来发现效果并不明显,现在问的人少了。”店员无奈地说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消费者对这类“高科技”香烟持观望态度,认为其价格过高,且实际效果存疑。
与此同时,烟草行业的另一大巨头——黄鹤楼,也在“AI标题”的浪潮中推出了自己的产品。记者在专卖店内看到了黄鹤楼所有出口版黑金烟图片,这些香烟包装上赫然印着“AI智能控烟”的字样,并配有二维码,消费者扫描后可以进入一个专门的APP,记录吸烟习惯并获取健康建议。“这烟卖得挺火,尤其是那些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觉得这玩意儿能让他们少抽点烟。”店员介绍道。
不过,黄鹤楼的这款产品也并非没有争议。记者采访了烟草行业专家王教授,他认为:“AI技术在烟草行业的应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所谓的‘智能控烟’更多是一种营销手段,实际效果难以验证。而且,过度依赖技术手段来控制吸烟行为,可能会忽视根本的监管措施。”
王教授的观点得到了部分消费者的认同。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我老公抽烟很多年了,我也劝过他戒烟,但他总是不听。现在买了这款‘智能’香烟,我倒要看看能不能真的让他少抽点。”
在监管层面,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发布了一份关于“AI控烟”产品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烟草企业不得夸大产品功能,必须明确标注“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语。此外,监管部门还强调,任何形式的“智能控烟”产品都不能替代传统的控烟措施,如提高烟草税、禁止公共场所吸烟等。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些消费者对“AI控烟”产品的态度更加理性。市民刘先生表示:“我觉得这东西有点像‘皇帝的新衣’,商家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效果谁也不知道。与其花高价买这些,不如多关注一下健康,少抽几支烟。”
与此同时,烟草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除了黄鹤楼,其他品牌如中华、玉溪等也纷纷推出了类似的产品,试图在“AI控烟”这一新兴市场中抢占份额。然而,这些产品的市场反响并不一致。记者在一家大型超市内看到,中华牌的“AI控烟”香烟虽然摆放在显眼位置,但购买者寥寥无几。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AI控烟”产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平衡技术、价格和消费者接受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烟草企业高管告诉记者:“我们也在尝试将AI技术应用到产品中,但发现消费者更关心的是价格和实际效果。如果这两点无法满足,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推广。”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再次回到了黄鹤楼专卖店,看到了黄鹤楼所有出口版黑金烟图片。这些香烟的包装设计精美,科技感十足,但价格也让人望而却步。店员告诉记者,尽管销量不如预期,但公司仍在继续研发相关产品,试图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来提升用户体验。
“AI标题”这一概念在烟草行业内的热度仍在持续,但如何真正实现“智能控烟”,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监管日益严格、消费者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烟草企业或许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策略,找到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