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随着全国“控烟履约”工作的持续推进,烟草行业政策风向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烟草行业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显示,全国范围内烟草制品的税收政策、广告宣传限制及公共场所禁烟范围均有所收紧,烟草行业整体呈现“稳中有压”的发展态势。记者今日走访多地烟草市场,发现政策调整对消费者购买习惯及行业市场格局已产生明显影响。
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大型超市内,记者注意到,烟草专柜的摆放位置已从显眼位置调整至角落,且所有烟草制品的包装上均印有更为醒目的健康警示标识。一位正在选购香烟的消费者李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买烟越来越不方便了,不仅价格涨了,而且包装上的警示语比以前更大,每次拿起来都觉得心里有点不舒服。”李先生提到的价格变化,正是近期烟草行业政策调整的直接体现。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自2025年1月1日起,全国烟草制品平均零售价格上涨了约10%,其中“555啥烟”等国际品牌香烟的单盒价格从之前的45元上调至49元,部分地方性品牌涨幅更为明显。
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此次政策调整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压缩烟草制品的消费需求,推动“无烟社会”建设。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胡鞍钢表示:“烟草行业的税收政策调整是‘控烟履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提高烟草制品价格,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吸烟率,同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用于公共卫生投入。”然而,这种政策调整也引发了部分烟民的抵触情绪。在上海市一家商务楼内,一位企业高管王女士表示:“作为老烟民,我理解控烟的必要性,但价格上调确实增加了生活成本,尤其是对于收入不稳定的群体来说,压力更大。”
烟草行业市场行情方面,记者调查发现,政策收紧并未导致烟草销量大幅下滑,而是促使行业内部出现结构性调整。一方面,部分消费者转向购买价格更低的地方性品牌或“电子烟”等替代品;另一方面,进口烟草制品的市场份额有所扩大。在广州市一家高端商场内,一位正在购买“555啥烟”的消费者陈先生告诉记者:“虽然价格涨了,但像‘555啥烟’这样的国际品牌,在口感和品质上还是有优势的,所以我还是会继续购买。”不过,他也坦言,现在购买渠道比以前更受限,很多地方已经不允许展示烟草广告,购买时需要主动向店员索要。
烟草相关法律和合规层面,2025年6月1日实施的《烟草制品广告管理条例》修订版进一步明确了烟草制品的营销限制。记者采访了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的知识产权律师张律师,他解释道:“新规明确规定,除烟草制品的包装标识外,任何形式的烟草广告宣传均属违法,包括社交媒体上的软性推广。这一规定将大幅压缩烟草企业的营销空间,促使其转向产品创新和品牌升级。”
在业内专家点评环节,中国烟草科学研究院院长赵明教授指出:“当前政策环境下,烟草行业必须加快转型步伐,一方面要研发低危害烟草制品,另一方面要拓展多元化经营,如烟草农业、生物科技等。从长远来看,政策压力将倒逼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发展模式。”与此同时,多位烟民或消费者评价显示,政策调整对吸烟行为的影响存在两极分化。一位长期吸烟的货车司机刘师傅表示:“以前一天一包烟,现在价格涨了,我可能改成一天半包,或者偶尔抽抽‘555啥烟’这种贵的,平时就少抽点。”而一位年轻白领则表示:“价格涨了之后,我干脆戒了,毕竟健康更重要。”
真实报道和监管报道方面,记者查阅了国家烟草专卖局官网发布的《2025年5月烟草市场监管月报》,其中提到,全国共查处非法烟草制品案件1,234起,涉案金额超过3.6亿元,同比增长15%。这一数据表明,尽管政策收紧,但仍有不法分子试图通过走私、假冒等手段牟利。监管部门的重点打击方向包括电商平台上的非法烟草交易、边境地区的走私活动以及地方性品牌的假冒伪劣问题。
综合来看,2025年6月30日的烟草行业政策风向呈现出多重博弈态势:政策层面持续加码控烟措施,市场层面消费者行为分化明显,企业层面则加速转型升级。在“555啥烟”等国际品牌仍保持一定市场吸引力的同时,价格上调和营销限制正促使烟草消费市场发生深刻变化。未来,随着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烟草行业的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