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全国烟草行业终端建设迎来新一轮变革,随着“AI赋能智慧零售”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烟草专卖店、便利店及自动售烟机纷纷升级智能化设备,以应对日益严格的监管政策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记者走访多地烟草零售终端发现,茶烟、电子烟替代品等新兴产品成为市场焦点,而传统烟草的终端布局也在合规与创新的夹缝中寻求突破。
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大型烟草专卖店,店内新增的AI智能终端屏幕上滚动播放着“茶烟图片及价格”广告。店长李强告诉记者:“从6月1日起,我们店里的茶烟销售额增长了30%,主要吸引的是年轻消费者。这类产品不仅符合健康消费趋势,还能规避部分烟草税赋。”他提到的茶烟,是一种以茶叶为基材,添加少量天然香料制成的新型产品,目前市场售价在20元至50元之间,不同品牌差异较大。记者注意到,店内茶烟专区配备了扫码识别系统,消费者购买时需通过人脸识别确认年龄,这一措施与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发布的《烟草终端智能监管规范》要求一致。
国家烟草专卖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张明在6月28日的行业会议上透露,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已有超过60%的烟草零售终端完成智能化升级。这些终端不仅具备电子支付、会员管理等功能,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行为,为库存管理和产品推荐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市场监管部门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终端销售数据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现违规销售电子烟或向未成年人售烟,系统将自动报警。
在上海市静安区的一家24小时便利店,记者看到一台新安装的智能售烟机格外引人注目。该设备采用人脸识别和身份证OCR扫描双重验证,确保购买者年满18岁。店员王女士表示:“现在消费者对便捷性要求越来越高,这台机器支持无接触支付,三秒内就能完成交易。不过,我们也严格遵守规定,晚上十点后自动停止售烟。”据她透露,该设备由上海烟草集团与阿里云合作研发,已在长三角地区试点推广。
行业专家对终端建设趋势发表了不同看法。中国烟草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志伟指出:“AI技术在终端的应用是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但关键在于平衡创新与合规。比如茶烟产品,虽然目前处于监管灰色地带,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减少传统烟草消费,这类替代品有望成为未来发展方向。”而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立新则提醒:“茶烟不属于传统烟草制品,但若包装、营销方式与卷烟类似,可能涉嫌违反《广告法》关于禁止变相宣传烟草的规定。”
消费者评价方面,记者随机采访了三位烟民。35岁的程序员刘先生认为:“茶烟口感确实不如真烟,但价格便宜,偶尔抽抽还行。”25岁的时尚博主张小姐则表示:“我根本不抽烟,但茶烟包装好看,适合拍照打卡,上周在某平台看到‘茶烟图片及价格’的推广,就买了几包送朋友。”而60岁的退休教师王大爷则直截了当:“这些新玩意儿就是噱头,真想戒烟就别抽。”
在市场竞争层面,2025年第二季度烟草行业数据呈现分化态势。中华、玉溪等高端品牌终端销售额同比增长15%,而部分中低端品牌则因渠道下沉受阻出现下滑。某区域烟草公司营销部经理透露:“我们正在测试AI驱动的动态定价系统,根据周边人群密度、天气等因素调整促销策略。比如在写字楼附近,下午5点后会自动推送‘中华(硬)’的限时折扣。”
市场监管方面,各地烟草专卖局近期加大了对终端合规性的检查力度。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终端检查报告》显示,全省查处终端违规案件同比上升22%,主要问题包括:未按规定安装视频监控、销售渠道标识不清、以及部分商家通过“扫码送券”等方式变相诱导未成年人购买。业内人士分析,随着《电子烟管理办法》修订版于7月1日生效,终端合规成本将进一步上升。
在政策影响下,部分烟草企业开始调整终端布局策略。云南中烟某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计划在2025年底前,将全省30%的终端升级为‘智慧+健康’双功能店,除了传统卷烟,还将引入健康咨询、戒烟指导等增值服务。”这种转型背后,是行业对《“十四五”全国烟草行业发展规划》中“推动烟草产业向健康服务延伸”要求的积极响应。
记者在多地走访时发现,智能化终端建设已催生新的职业需求。杭州某职业培训学校开设的“烟草终端数字化运营师”课程,首期招生就吸引了近200名从业者报名。该校校长表示:“学员不仅要学习AI设备操作,还需掌握消费者心理学、合规管理等知识,这反映了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展望未来,烟草终端建设将如何在创新与监管的平衡木上前行?或许正如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高管所言:“终端不是孤岛,而是连接政策、市场与消费者的纽带。只有真正理解这一点,才能在变革中找到生存空间。”而那些印在广告牌上的“茶烟图片及价格”,或许正是这场变革中最直观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