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随着全国烟草行业迎来新一轮规范调整,市场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及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再次聚焦于烟草产品的合规性与市场秩序。记者今日从国家烟草专卖局获悉,最新修订的《烟草专卖品生产经营规范》正式实施,此次调整重点涉及电子渠道销售、产品标识及价格监管等多个方面,旨在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权益。
在电子渠道监管方面,新规明确要求所有线上烟草销售平台必须严格实名认证,并确保每一笔交易均符合烟草专卖品追溯体系。记者注意到,近期消费者对“京东买的烟是真的吗”的疑问频现,国家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称,京东等合规平台已接入全国统一的电子追溯系统,消费者可通过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查询真伪及生产信息。但与此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提醒,部分非授权渠道仍存在假冒产品流通风险,消费者需提高警惕。
针对产品标识问题,新规对烟草包装的警示语、健康提示及生产信息进行了细化要求。北京市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在今日的例行检查中表示,已发现多起企业未按要求更新包装的案例,其中某品牌卷烟的“吸烟有害健康”警示语字体未达到规定标准,被当场责令整改。业内专家指出,此举不仅是对《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响应,也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
在价格监管层面,记者走访了上海、广州等地的烟草零售终端,发现新规实施后,部分品牌卷烟价格出现微调。例如,中华(硬)在部分渠道的零售价从原来的100元/包调整为98元/包,而利群(软红)则保持50元/包不变。中国烟草经济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烟草行业营收同比增长3.2%,但价格波动主要受原料成本及税收政策影响,而非市场炒作。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消费者,其中一位在京东购买过烟草的市民李先生表示:“京东买的烟是真的吗?我每次都会扫码验证,确实没有问题,但价格比线下贵一些。”另一位烟民王女士则反映,新规实施后,她所在社区的便利店因未完成包装更新被暂停销售,导致购买不便。对此,中国控烟协会秘书长表示,短期不便是为了长期健康,希望消费者理解支持。
在法律合规方面,新规明确将“无证经营烟草制品零售业务”的罚款上限从2万元提高至5万元,并增加“没收违法所得”的处罚措施。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在解读相关案例时指出,近期审理的一起案件显示,某个体户因通过社交媒体销售未授权卷烟,被判处罚款3万元并公开道歉。律师界人士建议,零售商应主动核查供货商资质,避免触法风险。
烟草行业内部,各大企业也积极调整策略。记者获悉,红塔集团今日发布声明,称已完成旗下所有产品包装的升级工作,并计划在下半年推出具有防伪技术的“数字烟标”。中国烟草总公司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全国已有超过85%的烟草制品实现电子追溯全覆盖,预计到2026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100%。
值得关注的是,电子烟监管与烟草行业规范的衔接成为新焦点。国家烟草专卖局电子烟管理司司长表示,虽然电子烟已单独立法,但部分消费者仍存在混淆购买的情况。京东、天猫等平台已明确将电子烟与烟草制品的展示区隔离,并要求消费者在特定页面完成购买。然而,有消费者投诉称,仍能在非授权渠道购买到未标注健康警示的电子烟产品。
针对“京东买的烟是真的吗”这一普遍关切,记者联系了京东集团合规负责人。对方回应称,平台已建立“三重验证”机制:一是与烟草专卖局数据对接,二是要求商家提供生产许可证,三是消费者可申请“先行赔付”服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京东烟草频道交易额同比增长15%,假货投诉率较去年同期下降40%。
在行业市场行情方面,国际烟草巨头菲莫国际的财报显示,其在中国市场的电子烟业务因新规影响增速放缓,而传统卷烟业务仍保持稳定。国内品牌方面,双喜(硬经典)因价格优势,在二线城市市场份额提升2.3个百分点。烟草分析师指出,未来市场将呈现“高端品牌价格稳定、大众品牌竞争加剧”的格局。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新规对零售终端的布局也产生微妙影响。某连锁便利店负责人透露,因部分路段禁止新增烟草零售点,其计划将部分资源转向酒类或饮料销售。中国商业联合会预计,2025年下半年,全国烟草零售终端数量可能小幅收缩,但合规经营者的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在业内专家点评环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表示,烟草包装的健康警示应进一步强化视觉冲击力,建议借鉴巴西“图形警示”模式。而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则强调,无论规范如何完善,控烟的根本仍在于减少消费总量。
综合来看,2025年7月1日的烟草行业规范调整,既是对市场秩序的又一次整顿,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持续保障。从电子渠道的严格管控,到产品标识的细化要求,再到价格与法律的联动监管,多方力量正共同推动烟草行业向更规范、更透明的方向发展。而对于消费者而言,了解新规、选择合规渠道购买,仍是避免风险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