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全国烟草行业许可管理迎来新动态。根据最新发布的《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修订版)》,多地烟草专卖局开始严格执行新版许可制度,对零售终端的准入门槛、经营范围及合规要求进行了细化调整。这一变化引发行业广泛关注,记者走访多个城市烟草零售点,并采访业内专家、消费者及监管部门,试图厘清新版政策下的市场新格局。
在北京朝阳区某大型商超的烟草专柜,店主李先生向记者展示了新版烟草专卖许可证。他坦言:“今年4月拿到的新证,比旧证多了不少细节要求,比如必须安装销售监控设备、每日上传销售数据,还有电子追溯码的绑定流程。”据北京市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介绍,新版许可要求零售户接入全国烟草专卖品电子追溯系统,每笔交易需生成唯一码,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询产品真伪及销售信息。这一措施被监管部门称为“强化全链条监管的重要一步”。
在价格方面,记者注意到,新版政策并未直接调整香烟价格,但市场行情出现微妙变化。例如,某品牌软包中华(市场价约70元/包)在部分合规度较高的门店出现短暂缺货,而一些未及时升级系统的老牌零售点则被临时暂停供货。上海烟草集团法律顾问张女士解释:“这并非涨价,而是通过许可分级管理,逐步淘汰不符合标准的零售终端,市场供应会因此出现结构性调整。”
如何买到香烟?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新规下变得复杂。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发现,多数消费者对烟草许可政策并不了解。市民王女士表示:“以前买烟去熟悉的便利店就行,现在听说有些店卖不了,不知道该去哪里买。”对此,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刘伟指出:“新版许可并未限制合法购买渠道,消费者仍可通过正规零售点购买,但需要适应更严格的身份核验流程。”记者在南京某烟草专卖店看到,店员在销售时需通过电子系统核对消费者身份证信息,并记录购买时间,这一做法在多个城市已普遍实施。
行业合规成本上升成为另一焦点。记者调查发现,小型零售户面临较大压力。在广州市海珠区,一家经营多年的夫妻店店主陈女士算了一笔账:“新装监控设备花了8000元,系统维护费每月300元,加上培训费,小本生意确实吃不消。”中国烟草学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赵明表示:“短期阵痛难以避免,但从长远看,这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减少假冒伪劣产品流通。”他引用了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称通过类似措施,全国假烟查处案件同比下降了12.3%。
消费者评价呈现两极分化。有长期烟民认为:“现在买烟要出示身份证,有点烦,但能防止未成年人购买,值得支持。”而另一部分消费者则抱怨:“有些社区便利店因为许可问题关门,现在下班后找不到地方买烟。”记者注意到,部分城市开始试点“烟草智能售卖终端”,消费者可通过人脸识别或身份证刷卡购买,这种模式在杭州试点三个月后,投诉率下降了约30%。
如何买到香烟?这个问题在法律层面也有了新答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2025年修订)》,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违者最高可处10万元罚款。北京市海淀区法院近期审理的一起案件显示,一家未严格执行身份核验的便利店因向未成年人售烟被处以3万元罚款。法官在宣判时强调:“新版法规将销售责任落实到具体操作环节,而非仅停留在门店层面。”
国际烟草监管趋势也为中国政策提供参考。记者查阅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最新报告发现,全球已有68个国家实施了烟草销售电子追溯系统。欧盟最新通过的《烟草及相关产品指令》要求成员国在2026年前全面实现烟草制品数字标识。中国烟草总公司政策法规司司长王强在行业论坛上表示:“我国烟草许可管理正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但会根据国情保持适度灵活性。”
在云南烟草产区,新版许可对产业链上游也产生影响。玉溪烟叶收购站站长杨建国透露:“现在每批次烟叶必须提供产地证明和检测报告,否则无法进入加工环节。”这种从源头到零售的全程追溯体系,被行业专家视为“中国烟草监管的里程碑式进展”。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担忧:“过于严格的许可管理可能加剧部分地区烟草零售户的生存压力。”
针对市场反应,记者采访了国家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解决许可管理中的“堵点”问题,包括优化系统操作流程、提供技术支持补贴等。在重庆,烟草专卖局已启动“许可服务进社区”活动,帮助小微零售户完成系统对接。截至发稿前,全国已有超过85%的烟草零售终端完成新版许可换发或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