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随着我国烟草行业政策持续收紧,各地烟草专卖局近日密集发布新规,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记者今日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烟草零售终端,发现新版《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和《电子烟管理办法》的细则正在逐步落地,对烟草制品的零售价格、销售渠道及消费者购买行为均产生深远影响。
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烟草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3.2%,但利润增速明显放缓。北京朝阳区一家烟草专卖店店主李师傅向记者透露:“最近生意比往年同期清淡不少,尤其‘双限’政策(限量、限价)实施后,很多老顾客都反应购买不便。”他提到,现在每名顾客每日最多只能购买一条香烟,且单包价格不得低于20元,否则将面临处罚。
记者在上海市静安区某便利店观察到,店员在售卖香烟时严格执行实名登记制度,并多次提醒顾客出示身份证。该店员表示:“现在系统会自动识别年龄,一旦发现疑似未成年人购买,会立即报警。”与此同时,上海市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强调,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烟草销售监管提出更高要求,任何违规行为都将面临5万元至10万元的罚款。
在价格方面,多地烟草零售终端出现“20元以下香烟消失”的现象。广州市越秀区一家烟酒店老板张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卖15元的软包红塔山现在都涨到了25元,但销量确实下降了。昨天有位老顾客买了烟给了20元,我找零时他还笑着说‘现在20元都买不到什么好烟了’。”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最便宜的香烟品牌如“黄山(红方印)”也普遍定价在22元至28元区间,而高端产品如“中华”系列价格则维持在70元至80元不等。
烟草行业专家、中国烟草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立新指出:“价格上调是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但需警惕可能带来的地下市场扩张风险。”他引用国际防痨和肺部疾病联合会2024年的研究报告称,类似政策在东南亚国家实施后,黑市香烟占比从15%飙升至30%。王立新建议,监管部门应同步加强物流追溯系统建设,确保每包香烟都能被全程监控。
消费者对政策变化的反应呈现两极分化。在北京某科技公司工作的陈先生表示:“虽然觉得有点麻烦,但为了健康也支持政策。上周我买了烟给了20元,发现售货员直接收了,后来才反应过来是找零。”而另一位长期吸食卷烟的刘女士则抱怨:“现在买烟像做贼一样,有时候排队半小时才能买到,而且包装上那些吓人的警示语让人心理压力很大。”
在电子烟领域,记者发现监管力度同样空前。深圳某电子烟品牌代理商透露,新版《电子烟管理办法》要求所有产品必须在7月15日前完成“国标认证”,否则将被全面下架。该代理商展示了一份内部文件:“目前只有12家企业的产品通过审核,我们代理的品牌因‘口味过于接近水果’被拒。”记者在电商平台发现,符合新规的电子烟产品价格普遍上涨40%至60%,部分消费者开始转向海外代购。
针对行业面临的挑战,多家烟草企业已启动转型计划。记者在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采访时获悉,该公司正投资30亿元建设“无烟工厂”,预计2026年投产。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三年内,我们将逐步减少传统卷烟产量,增加低焦油、加热不燃烧等新型烟草制品比例。”
在政策执行层面,多地烟草专卖局近日开展“雷霆行动”,重点打击“一包多卖”“拆包销售”等违规行为。武汉市烟草专卖局稽查支队队长赵强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5月以来,全市查处无证经营案件237起,其中60%涉及低价倾销。”他特别提到:“对于‘买了烟给了20元’这种疑似变相低价销售的情况,我们已要求零售户安装价格监测系统,实时上传交易数据。”
国际视角下,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在书面回复中称:“中国烟草控烟政策正在取得积极进展,但仍有提升空间。”该官员引用数据指出,目前中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仍高达24.5%,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他建议:“未来应考虑将电子烟纳入更严格的监管框架,并加大对替代疗法(如尼古丁贴片)的补贴力度。”
随着7月4日各地烟草零售终端开始执行新规,市场正在经历新一轮调整。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部分消费者已开始尝试戒烟,而更多烟民则选择减少吸烟量或转向高价产品。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表示:“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长期来看,这些政策将推动中国烟草行业向更健康、更规范的方向发展。”